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背景下,我国正加速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实施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意见》),明确提出 “源头赋码、一码贯通” 的核心机制,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生命周期监管。这一政策不仅是落实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的关键举措,更是破解行业痛点、保障民生安全的重要抓手。
一、政策驱动:三阶段目标构建追溯网络
《实施意见》提出分阶段推进策略:2024 年底前,率先对电线电缆、燃气器具、电动自行车等 9 类高风险产品实施追溯;2025 年覆盖所有生产许可证及强制性认证产品;2027 年扩展至涉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点工业产品。
这一部署以 “统一追溯码” 为载体,通过生产单位 “源头赋码”、销售单位 “扫码验证”、消费者 “识码查询” 的全链条机制,实现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、可查证、可追责。
二、技术支撑:多元追溯方式保障落地实施
为降低企业成本并提升灵活性,政策允许生产销售单位自主选择商品条码、物联网标识编码(Ecode)、数字身份码或 CCC 认证编码等追溯方式。例如,广东省通过 “E 码通” 技术构建电动自行车追溯平台,实现 “一物一码” 全链条管理;青海省则以电线电缆为试点,推动高原光伏专用电缆的追溯标准制定。全国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建设,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,实现跨区域、跨行业的信息共享。
三、地方实践:典型案例凸显追溯效能
多地已启动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效。广东依托省级追溯平台,将 9 类产品纳入监管,通过 “一码贯通” 机制提升执法精准度;赤峰市市场监管局通过政策宣贯和技术培训,推动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档案;青海省则通过追溯体系建设,强化企业质量管理,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。这些实践表明,追溯体系不仅是监管工具,更是企业提升品牌公信力、优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手段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 “被动监管” 到 “主动防控”
质量追溯体系的深化将带来多重价值:对消费者而言,扫码即可查询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,消费信心显著增强;对企业而言,追溯数据可反哺生产优化,降低质量风险;对行业而言,标准化追溯机制将加速淘汰劣质企业,推动产业升级。随着 2027 年目标的临近,我国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将从 “事后查处” 转向 “事前预防”,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结语
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,是一场关乎国计民生的 “数字革命”。它不仅是政策要求,更是企业转型的必然选择。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完善,我国正逐步实现 “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责任可究” 的质量安全新生态,让每一件 “中国质造” 都经得起考验,为全球工业产品质量治理贡献中国方案。
编辑:星星
COPYRIGHT @ 2019 WWW.315DJJD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3.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
大型系列片《阳光下的3.15》联合摄制组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:(京)字第15763号
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:京ICP备15045263号-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