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治保健品乱象,“利剑”更锋利才好
本网讯:近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,将在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,重点查处假借专家义诊、健康咨询等名义,夸大药品、保健品的功效疗效,向老年人推销、售卖药品及保健品等行为。
“知名专家”“包治百病”……近年来,老年人药品、保健品虚假宣传现象屡见不鲜,在动辄几百上千元甚至数万元的交易记录中,无论是作为消费者的老年人还是相关监管部门,多一些追问有益无害:其中究竟有多少涉嫌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、违法广告、非法添加等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、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?
药品、保健品生产销售企业追求利润没有错,但不应跨越法律红线,以欺骗手段非法获利。老年人追求健康的身体、生活和情感上的陪伴更没有错,但需多一些警惕和质疑,不给“花式骗术”可乘之机。当然,要抵挡“花式骗术”的围攻,单单依靠老年人及单个家庭的努力并不够,整治药品、保健品“坑老”“骗老”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。而在这项系统工程中,监管部门的积极主动作为尤为关键,其如何精准发力、筑牢安全防线,将直接决定整治行动的广度与深度。
拧紧“安全阀”,当好“标准尺”。从产品审批、备案、生产监管,到抽检、不良反应监测,再到广告审批监测、投诉处理,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,并时刻维持监管力度。然而,总有一些隐蔽的非法手段能够钻进监管网络的“空子”,比如药品、保健品中新型化合物的添加,以及借助科普答疑或情感营销对其进行的花哨包装。此外,还有一些线下以非法营销为目的的聚集性宣讲、封闭性座谈,均存在场所不固定、证据留存难的监管难点。面对庞大的企业数量、繁多的产品种类,监管部门仅依靠常规手段恐怕难以实现监管的全覆盖,监管面临着多重考验。
应对挑战,关键还是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。在“技防”方面,面对新型隐蔽技术,监管部门可从提升技术检测能力,强化大数据、AI手段对虚假宣传加以识别、核查,多维度进行风险预警,并进一步提升抽检的精准性。在“人防”方面,全面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对新型骗局的敏感性和取证能力,针对跨区域违法行为加强跨区域执法协作等。
整治“坑老”“骗老”乱象,监管部门自有一把“利剑”,如果能将“利剑”根据新情况、新需要磨得更锋利,整治工作就更有力量,老年人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也就能够得到更加切实的保障。(温文支) 编审:浩然